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
祷河 春秋晋国 · 荀偃
 出处:全上古三代文卷四
齐环怙恃其险,负其众庶,弃好背盟,陵虐神主
曾臣彪将率诸侯以讨焉,其官臣偃实先后之。
苟捷有功,无作神羞。
官臣偃无敢复济,唯尔有神裁之(《左传》襄十八年)
齐灵公 春秋周国 · 周灵王
 出处:全上古三代文卷二
昔伯舅太公,右我先王,股肱周室,师保万民,世胙太师,以表东海
王室之不坏,翳伯舅是赖。
今予命汝,兹率舅氏之典,纂乃祖考,无替乃旧。
敬之哉。
无废朕命(《左传》襄十四年)
别录 其四十二 西汉 · 刘向
 出处:全汉文 卷三十八
晏平仲名婴东莱夷维人事,事齐灵公、庄公,以节俭力行重于齐(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篇注。案,《史记·管晏列传·集解》引:莱者,今东莱地也。)
晏子叙录 西汉 · 刘向
 出处:全汉文 卷三十七
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,所校中书《晏子》十一篇,臣向谨与长社臣参校雠,太史书五篇,臣向书一篇,参书十三篇,凡中外书三十篇,为八百三十八章,除复重二十二篇,六百三十八章,定著八篇二百一十五章,外书无有三十六章,中书无有七十一章,中外皆有以相定。
中书以「夭」为「芳」,「又」为「备」,「先」为「牛」,「章」为「长」,如此类者多,谨颇略笺,皆已定,以杀青,书可缮写。
晏子名婴谥平仲,莱人。
莱者今东莱地也。
晏子博闻强记,通于古今,事齐灵公、庄公、景公,以节俭力行,尽忠极谏道齐国,君得以正行,百姓得以附亲,不用则退耕于野,用则必不诎义,不可胁以邪,白刃虽交胸,终不受崔杼之劫,谏齐君,悬而至,顺而刻。
及使诸侯,莫能诎其辞,其博通如此。
盖次管仲,内能亲亲,外能厚贤,居相国之位,受万钟之禄,故亲戚待其禄而衣食五百馀家,处士待而举火者亦甚众。
晏子衣苴布之衣,麋鹿之裘,驾敝车疲马,尽以禄给亲戚朋友,齐人以此重之。
晏子盖短,其书六篇,皆忠谏其君,文章可观,义理可法,皆合六经之义。
又有复重文辞颇异,不敢遗失,复列以为一篇,又有颇不合经术,似非晏子言,疑后世辩士所为者,故亦不敢失,复以为一篇。
凡八篇,其六篇可常置旁御观,谨第录。
臣向昧死上(《晏子》宋刻本)
风俗通义佚文卷四:氏姓上 其一百九 东汉 · 应劭
 出处:全后汉文 卷三十九
灵氏,齐灵公之后。
或云宋公子灵围龟之后。
晋有饿者灵辄(《广韵》十五《青》)
五伯 北宋 · 苏辙
 出处:全宋文卷二○八○、《栾城后集》卷七、《历代名贤确论》卷二三、《唐宋名贤确论》卷三、《名世文宗》卷二九、《古今图书集成》经籍典卷一九九
五伯,桓、文为盛。
然观其用兵,皆出于不得已。
桓公帅诸侯以伐楚,次于陉而不进,以待楚人之变。
楚使屈完如师,桓公陈诸侯之师,与之乘而观之。
屈完见齐之盛,惧而求盟。
诸侯之师成列而未试也,桓公退舍召陵,与之盟而去之。
夫岂不能一战哉?
知战之不必胜,而战胜之利不过服楚。
全师之功,大于克敌。
故以不战服楚而不吝也。
晋文公以诸侯遇楚于城濮,楚人请战。
文公思楚人之惠,退而避之三舍。
军吏皆谏,咎犯曰:「我退而楚还,我将何求?
若其不还,君退臣,曲在彼矣」。
师退而楚不止,遂以破楚,而杀子玉
使文公退而子玉止,则文公之服楚亦与齐桓等,无战胜之功矣。
故桓、文之兵,非不得已不战。
此其所以全师保国无敌于诸侯者也。
宋襄公,国小德薄,而求诸侯,凌虐邾、郐之君,争郑以怒楚,兵败身死之不暇,虽窃伯者之名,而实非也。
其后秦穆公东平晋乱,西伐诸戎;
楚庄王克陈入郑,得而不取。
皆有伯者之风矣。
穆公杞子之计,违蹇叔而用孟明,千里袭郑,覆师于殽,虽悔过自誓,列于《周书》,而不能东征诸夏以终成伯业
庄王使申舟聘齐,命无假道于宋。
知必死,而王不听,宋人杀之。
王闻其死,投袂而起,以兵伐宋。
围之九月,与之盟而去之。
号能服宋,然君子以为此不假道之师也。
齐灵公、楚灵王之所为,王亦为之,而尚何以为伯乎?
于乎!
此二君者皆贤君也,兵一不义而几至于狼狈,不能与桓、文齿,而况其下者哉!
七夕再叠环字韵 清 · 孙原湘
七言律诗 押删韵
水玉兰钗火齐环,隐然黄色透眉间。
十分月有三分过,九孔针无一孔閒。
心巧素娴牛女慧,指尖红沁凤仙斑。
不消始影重祈祷,越病深时越丽颜。
诗图总序1070年 北宋 · 欧阳修
 出处:全宋文卷七二八 创作地点: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
周之诗自文王始成王之际,颂声兴焉,周之盛德之极。
文王之诗三十七篇,其二十三篇系之周公、召公,为《周南》、《召南》,其八篇为《小雅》,六篇为《大雅》。
武王之诗六篇,四篇为《小雅》,二篇在《召南》之《风》。
成王之诗五十三篇,其十篇为《小雅》,十二篇为《大雅》,三十一篇为《颂》。
是为《诗》之正经。
其后二世昭王立,而周道微阙;
又六世厉王,政益衰,变《雅》始作。
厉王死于彘,天下无君,周公、召公行政,谓之共和,凡十四年。
厉王之下,太子宜臼迁于洛邑号东周,周之室益微,而平王之诗贬为《风》,下同列国。
至于桓、庄,而诗止矣。
初,成王立周公摄政,管、蔡作乱,周公及其大夫作诗七篇。
周之太史以为周公诗主道豳国公刘、太王之事,故系之《豳》,谓国变《风》。
而诸侯之诗无正《风》,其变《风》自懿王始作。
懿王时,《齐风》始变;
夷王时,《卫风》始变;
厉王时,《陈风》始变。
厉王崩,周召共和,《唐风》始变;
宣王时,《秦风》始变;
至平王时,《郑风》始变;
惠王时,《曹风》始变。
陈最后,至顷王时犹有灵公之诗,于是止矣。
盖自文至顷凡二十世,王泽竭而诗不作。
今郑之诗次比,考于旧史,先后不同。
《周》、《召》、《王》、《豳》皆出于周,《邶》、《鄘》合于卫,、魏世家绝,其可考者七国而已。
《陈》、《齐》、《卫》、《晋》、《曹》、《郑》、《魏》,此变风之先后也。
《周》、《召》、《邶》、《鄘《、》卫》、《王》、《郑》、《齐》、《豳》、《秦》、《魏》《、唐》、《陈》、《》、《曹》,此孔子未删《诗》之前,季札所听周乐次第也。
《周》、《召》、《邶》、《鄘《、》卫》、《王》、《郑》、《齐》、《魏》、《唐》、《秦》《、陈》、《》、《曹》、《豳》,此今《诗》之次第也。
考其得封之先后,为国之大小,与其诗作之时,皆失其次,说者莫能究焉。
其外,鲁之《颂》四篇,《商颂》五篇,郑康成以为鲁得用天子之礼乐,故有《颂》,而《商颂》至孔子之时,存者五篇,而《颂》已亡,故录鲁诗以备三《颂》,著为后王之法。
监三代之成功,法莫大于矣。
康成所作《诗谱图》,自共和而后得春秋次序,今其图亡。
今略准郑遗说,而依其次序推之,以见前儒之得失。
今既依郑为图,故风雅、变王与其序所不言,而说者推定世次,皆且从郑之意,其所失者可指而见焉。
司马迁谓古诗三千馀篇,孔子删之,存者三百。
郑学之徒皆以说之谬,言古诗虽多,不容十分去九。
以予考之,说然也。
何以知之?
今书传所载逸诗,何可数焉?
以图推之,首更十君而取其一篇者,又有二十馀君而取其一君。
由是言之,何啻乎三千?
诗三百一十一篇,亡者六篇,存者三百五篇云(《皇朝文鉴》卷八六。又见《郑氏诗谱补亡》卷末,《古今图书集成》经籍典卷一五七。)
王:疑当作「正」。
所谓子夏《诗序》及郑玄《诗谱序》,皆谓《诗》有正风、正雅,变风、变雅,故此《风》《雅》变正」。
欧阳衡本《欧阳文忠公集》卷六一有《序问》一篇(见本书卷七三三)言「风雅有变正」,尤为明證。
又用韵呈行可 南宋 · 王十朋
七言律诗 押删韵
神仙乞与返魂丹,枯木能成处子颜。
雅乐声中逢魏绛,重围解后见齐环
九龄赋妙那能继,三峡诗高未易攀。
儿辈莫言酬倡晚,吾乡食实在秋间(自注:夜来和诗,儿女辈云:荔支已过,乃方作诗,何也?乡里七月,方食闽荔。)
兰城中元(作者注:「每年七月十五夜,火炬烛天,笙歌喧市,沿溪放啖;家家门首各搭高台,排列供果,无赖之徒争相夺食,名为抢孤。」此诗收于萨廉《噶玛兰厅志》〈杂识〉,又载赖子清台湾诗醇》。) 清 · 乌竹芳
七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:此诗收于萨廉《噶玛兰厅志》〈杂识〉,又载赖子清《台湾诗醇》。
殽果层层列此筵,纸钱焚处起云烟。
满城香烛人依户,一路歌声月在天。
明灭灯光随水转,辉煌火炬绕街旋。
鬼馀争食齐环向,跳跃高台欲夺先(廖振富编校)